2021年3月,中國—東盟中心在《中國報道》雜志發表題為《攜手共進、合作共贏-中國—東盟邁入可持續發展合作年》的文章,全文如下:
2021年是中國和東盟建立對話伙伴關系30周年,是中國—東盟關系發展的重要一年。30年來,中國與東盟始終高舉合作共贏旗幟,在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基礎上,推動雙方關系大踏步向前發展,成為亞太區域合作的成功典范。在2020年11月12日舉行的第23次中國—東盟(10+1)領導人會議上,2021年被確定為中國—東盟可持續發展合作年,雙方關系發展面臨更廣闊、更具活力的前景。
當前,世界范圍內新冠肺炎疫情仍在持續蔓延,確診病例數和死亡病例數仍居高不下。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和持續蔓延證明了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中國和東盟同舟共濟、共克時艱,秉承可持續發展原則,攜手抗擊疫情、推動經濟復蘇,為維護本地區和平穩定和繁榮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2015年9月,承接“千年發展目標”,聯合國193個成員國正式提出2030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旨在從2015年到2030年間以綜合方式徹底解決社會、經濟和環境三個維度的發展問題,轉向可持續發展道路。可持續發展超越文化與歷史的障礙,關系到全人類的發展,是全人類的共同目標。雖然國情不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具體模式并不惟一,但無論富國還是貧國,公平性原則、協調性原則、持續性原則是共同的。只有全人類共同努力,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總目標,從而將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結合起來。
中國和東盟國家堅持以人為本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正確處理好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和諧發展道路。
中國近年來在可持續發展多方面事業上彰顯領導力和責任感。在扶貧減貧方面,中國歷經8年使得現行標準下近一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提前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減貧目標,并將中國在扶貧事業方面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傳遞分享給其他發展中國家。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中國由2006年前作為參與氣候變化談判的典型發展中國家轉變為2017年起“后巴黎時代”全球氣候治理的引導者。中國承諾,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并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與此同時,疫情對世界經濟復蘇和持續推進可持續發展項目提出了嚴峻挑戰,中國國內也面臨著加快發展與轉型發展的雙重壓力,需要繼續處理好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等問題。
東盟作為亞洲首個次區域共同體,于2019年初一致同意優先推動可持續發展,將經濟增長、惠及民生作為合作重點,把新科技革命作為主要動力。去年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RCEP)的達成有利于東盟擴大多邊貿易、加強區域經濟一體化。東盟還積極發展水能等可再生能源,促進能源轉型以應對氣候變化。但中短期內,大多數東盟國家的能源規劃依然以化石能源發電為主導,實現東南亞地區應對氣候變化和可持續發展目標存在一定實際困難。
今年1月,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對緬甸、印度尼西亞、文萊和菲律賓進行正式訪問。王毅表示,中國與東盟在推動可持續發展合作方面要進一步落實《中國—東盟戰略伙伴關系2030年愿景》,重點加強減貧、防災減災、氣候變化、環保等領域合作,辦好2021年可持續發展合作年,促進人文交流,推進藍色經濟伙伴關系建設。東盟方表示,愿學習了解中國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經驗,對接《東盟互聯互通總體規劃2025》及各自國家發展戰略和“一帶一路”倡議,更好開展合作,實現共同發展。
在促進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政府機構、國際組織、非政府組織等都可以發揮重要作用。作為中國和東盟國家共同成立的政府間國際組織,中國—東盟中心將于今年跨入第10個年頭,中心將在《中國—東盟戰略伙伴關系2030年愿景》指引下,積極落實雙方領導人達成的重要共識,圍繞可持續發展合作年主題,精心籌辦中國—東盟可持續發展合作論壇,組織開展展覽、論壇、研討、互訪、考察、培訓等形式多樣的活動,擴大雙方在智慧城市、電子商務、智能制造、5G網絡、氣候變化、環境保護、藍色經濟、公共衛生等可持續發展領域合作,推動高新技術轉移、激發貿易投資意愿和潛力,使雙方更多民眾受惠,推動中國—東盟戰略伙伴關系進一步走深走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