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海、島、礁、灘、油……位于東南亞的馬來西亞擁有的不僅僅是星羅棋布的島嶼,更是波光瀲滟椰樹芃芃的南洋風光。
2013年10月2日至5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對馬來西亞和印尼進行國事訪問并出席在印尼巴厘島舉行的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第二十一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
《中國經濟周刊》專訪中國駐馬來西亞大使柴璽,聚焦中馬經貿關系,深入解讀中國—東盟自貿區的發展戰略。
“馬來西亞視中國為真朋友”
2003年,中國—東盟戰略伙伴關系建立。十年來,取得一系列合作成果:包括中國—東盟自貿區全面建成,區域全面經濟伙伴(RCEP)談判正式啟動,雙方貿易額從780多億美元增長到4000億美元,增長了4倍?,相互投資從300多億美元增加到1000億美元,擴大了3倍,成為合作的典范。
來自商務部的數據顯示,2012年中馬兩國貿易額為948億美元。2013年1月至7月,雙邊貿易額同比增長40.9%至597億美元,今年雙邊貿易額有望突破1000億美元大關。中國連續4年蟬聯馬來西亞最大貿易伙伴,馬來西亞則連續5年是中國在東盟最大貿易伙伴。
《中國經濟周刊》:近年來中馬經貿關系可謂飛躍發展,各方數據顯示馬來西亞可能成為繼日本韓國之后,同中國雙邊貿易額突破千億美元的第三個亞洲國家。您認為背后深層次的原因是什么?
柴璽:過去數年,中馬創造了經貿關系的奇跡。仔細解讀這些數字就會發現:從縱向來看,在2000年,中國與馬來西亞雙邊貿易額還不到100億美元,如今已增長近10倍;從橫向來看,這個數字比中國同俄羅斯、英國、印度等國家的雙邊貿易額還高,在亞洲僅次于日本、韓國。中馬貿易額的快速增長無疑得益于中國—東盟自貿區的全面建成,而“互利共贏”是雙邊貿易快速發展的重要基礎。
《中國經濟周刊》:外界評論認為習主席這次出訪是我國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對東南亞和亞太地區開展的一次重大外交行動,將傳遞出更多“亞洲聲音”。您認為這次出訪對中馬兩國關系發展將產生什么樣的影響?
柴璽:馬來西亞是東盟中最早與中國建交的國家,始終把中國當作好朋友、真朋友。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中馬兩國之間的歷史淵源,1974年,時任馬來西亞總理拉扎克與周恩來總理共同簽署了建交公報,確立了兩國睦鄰友好關系。本次習主席來訪,馬來西亞現任總理納吉布是拉扎克的長子,與中國領導人也有著良好的工作關系與個人友誼。
馬來西亞政府重視發展對華關系,總理設立了對華事務特使,專門負責與中國的溝通與合作。我擔任駐馬來西亞大使已經三年多,發現在東南亞國家中,馬來西亞政府對華政策具有很好的民意基礎。調查顯示,在亞洲國家中,馬來西亞民眾對中國的好感度名列前茅。
習主席本次出訪馬來西亞,是中馬關系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是在國際、地區形勢發生深刻變化,世界經濟深度調整的背景下,中國深化同周邊國家睦鄰友好,推進亞太區域合作的一次重大外交行動。中馬建立了戰略性合作關系,明年將慶祝建交40周年。雙方政治互信不斷深化、經貿合作緊密,安全、人文、科技等領域合作取得豐碩成果。
“兩國雙園,史無前例”
當前世界局勢風云變幻,區域一體化進程不斷推進,其中中國—東盟自貿區已經正式運行十年,它拉開了東亞經濟一體化的序幕。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日前表示,中國與東盟經貿關系的快速發展使中國與東盟國家的雙邊合作漸入佳境,中國與東盟的戰略合作基礎將進一步鞏固深化,要打造一個升級版的中國—東盟自貿區。
雙方將會探討通過進一步降低關稅、削減非關稅措施,開展新一批服務貿易承諾的談判,推動投資領域的實質性開放,從而提升貿易和投資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使東盟自由貿易區與時俱進,在更高領域、更高質量上打造升級版。
《中國經濟周刊》:馬來西亞是東盟國家中與中國經濟關系最密切的,未來兩國在升級版自貿區將有哪些深層合作?
柴璽:目前中馬雙邊貿易額占中國與東盟國家貿易額的四分之一。馬來西亞是東盟重要成員國,并將于2015年擔任東盟輪值主席國。中馬均致力于推動區域一體化進程及地區和平穩定發展。馬來西亞能在推動中國—東盟整體關系中扮演排頭兵的角色,發揮重要的引領和促進作用。
特別值得自豪的是,經積極倡導和推動,中馬分別設立了政府層面的“中馬欽州工業園區”和“馬中關丹工業園”姊妹產業園,同時促成中國公司參與關丹港口改擴建項目,開創了中國同東盟國家互設國家級產業園區的先河。
兩個園區不僅可以有效利用中馬雙方資源、資金、技術和市場等互補優勢,而且將有力提升區域發展水平,促進中國與東盟國家的互聯互通,為地方經濟發展注入活力,創造就業機會。可以說,“兩國雙園,史無前例”,這對促進中馬雙方相互投資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中國經濟周刊》:能透露一下中馬兩國在打造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版中有什么具體措施?
柴璽:中馬雙方人文交流頻繁,去年人員往來達260萬人次,中國是馬來西亞主要海外客源國之一。馬來西亞也是這一地區非常重要的、有影響力的國家,又直接控制著馬六甲海峽。此外,作為一個熱帶國家,馬來西亞擁有豐富的能源、礦產、農林和旅游資源,而中國在技術、市場和人才等方面的優勢與馬來西亞形成互補。
中馬雙方期望2017年雙邊貿易額突破1600億美元,除了互建產業園,在東盟國家中,馬來西亞第一個同中國簽署本幣互換協議。新規劃還決定,雙方將拓展金融合作,擴大本幣互換規模,規避金融風險。
“中國企業對馬來西亞投資熱情高,增長快”
2013年9月3日,李克強總理在第十屆中國—東盟博覽會和中國—東盟商務與投資峰會上發表了《推動中國—東盟長期友好互利合作戰略伙伴關系邁上新臺階》的講話,把過去十年總結為枝繁葉茂碩果累累的“?黃金十年”,希望推動中國與東盟戰略伙伴關系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繼往開來,創造出新的“鉆石十年”。
《中國經濟周刊》:目前中國在馬來西亞投資的亮點有哪些,有什么樣的機遇和挑戰?
柴璽:中國企業對馬來西亞投資熱情高,增長快。在當地,不僅僅有國有企業的身影,民營企業也非常活躍。
例如中國南車株洲電力機車有限公司今年4月在馬來西亞設立了其東盟地區的生產和維護保養中心。9月16日,該公司與馬來西亞交通部簽訂了10列60輛新型城際動車組增購項目訂單,中國全新改造的“升級版”城際動車組將進入馬來西亞交通市場。
華為公司于2012年6月在馬來西亞設立全球培訓中心,這是華為首次在海外設立類似的信息通信培訓機構。還有來自廣東的碧桂園也開始在馬來西亞建設大型樓盤,已成為馬來西亞最大地產商。這一系列大型合作項目的推進,是中馬雙方共同努力的結果,標志著兩國在投資和貿易方面的合作進一步深化,為當地提供了大量就業機會,給經濟注入了活力。
《中國經濟周刊》:此次東南亞之行是習近平主席今年3月就任中國國家主席以來的第四次出訪。尤其是中馬兩國均處于發展的關鍵階段,國家戰略契合度高,合作基礎深厚。您對未來的中馬關系有什么期待?
柴璽:展望未來,我對中馬雙邊經貿關系“更上一層樓”充滿信心。這信心也是來自于中馬經貿“互利共贏”的發展模式。中國和東盟的關系在經歷了“黃金十年”后,在中國—東盟自貿區全面建成的大背景下,將迎來“鉆石十年”。
中馬經貿優勢互補,仍有很大潛力可挖:馬來西亞除棕櫚油、電子電器等優勢產品外,熱帶水果、白咖啡、燕窩等特色產品也深受中國老百姓歡迎,雙方在農業、漁業和傳統醫藥等方面合作空間巨大。
同時,中國的各類優質消費品在馬來西亞市場前景廣闊,希望馬方未來進口中國更多的汽車、機電產品、清真產品等。中國政府實施“走出去”戰略,鼓勵企業到境外投資,而馬來西亞完善的投資環境和優惠的政策,必然吸引更多中國企業來馬投資創業。我和我的同事將會繼續為促進中馬經貿關系進一步發展做出更大的努力。記者 侯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