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盟秘書處和東盟各成員國有關部門的高級官員、中國環境保護部領導、廣西壯族自治區領導,以及國內外環保專家應邀出席2013年中國-東盟環境合作論壇。
曲折綿長的湄公河,使中國、老撾、緬甸、泰國、柬埔寨和越南成為“共飲一江水”的近鄰;廣闊湛藍的北部灣,將中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和文萊緊緊挽在一起。
10年來,中國與東盟合作互利共贏,山水相連的生態環境更是將雙方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中國和東盟各國都肩負著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歷史使命,雙方都擁有共同的發展夢想——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10年來,在中國-東盟博覽會的強力助推下,中國與東盟之間的合作領域不斷拓寬,合作層次不斷加深。2013年中國-東盟環境合作論壇以“區域綠色發展轉型與合作伙伴關系”為主題,列入中國與東盟建立戰略伙伴關系10周年系列紀念活動,充分反映了中國與東盟環保合作和發展的共同需要:只有實現綠色經濟轉型,推動區域經濟社會環境相互協調融合,通過相互合作,才能實現區域可持續發展。
2011年,中國-東盟環境合作論壇在廣西南寧首次舉辦。3年來,該論壇已發展成為中國和東盟之間開展環境政策高層對話的重要平臺,成為探討環境與發展合作的重要渠道,成為連接社會各界參與區域環保合作的重要橋梁。
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列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總體布局,提出了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總體要求。中國提出的生態文明理念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在2013年2月召開的聯合國環境署第27次理事會上,被正式寫入決定案文。
“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是開放的、包容的、共贏的。推動區域經濟社會環境相互協調融合,實現區域可持續發展,一直是中國-東盟對話與合作的主旋律?!痹?013年中國-東盟環境合作論壇上,環境保護部副部長李干杰對加強中國-東盟環境保護合作、共促區域綠色發展提出了三點建議。
第一,積極探索“后里約+20”環境與發展之路,共促綠色發展?!袄锛s+20”環境發展會議對世界可持續發展起著重要作用,是國際社會探索綠色經濟發展的里程碑。盡管世界可持續發展仍然面臨著許多嚴峻的挑戰,從脆弱的生態系統和環境退化到資源的限制,但得益于各國為促進新技術和新能源發展所做出的努力,中國與東盟國家在綠色發展進程中也將具有獨特的后發優勢與空間。在“后里約+20”時代,中國愿繼續加強區域綠色發展合作,交流環境保護政策與良好實踐,豐富綠色經濟的發展內涵,實現美麗亞洲的夢想。
第二,構筑生態文明建設合作伙伴關系,實現互利共贏。繼續利用中國-東盟博覽會的合作平臺,發揮廣西在合作中的“橋頭堡”作用,在打造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版、推進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建設中,抓住機遇,推動企業開展環境產品和服務的貿易和投資合作。搭建中國-東盟環保產業合作平臺與框架,推動建立中國-東盟環保技術和產業合作示范基地,構筑生態文明、綠色發展的區域合作伙伴關系。
第三,充分發揮平臺作用,深化務實合作。繼續發揮好中國-東盟環境保護合作中心的平臺、橋梁和窗口作用。逐步將中國-東盟環境保護合作中心打造為區域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的平臺,圍繞合作戰略所確定的合作目標和優先領域,開展務實對話與合作。積極探討新的合作內容和方式,不斷豐富合作內涵。
“一江春水,連云貴湘粵;半掛云帆,達港澳東盟。”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書記、自治區人大常委會主任彭清華精妙點出廣西最突出的優勢在區位,最根本的出路在開放。廣西利用中國-東盟“橋頭堡”的獨特優勢,敞開大門“迎進來”,推動環保產業邁開大步“走出去”,積極深化以東盟為重點的環境合作。
長期以來,廣西一直堅持“生態立區、綠色發展”的戰略思路和發展理念,制定綠色政策,引導綠色發展轉型。出臺了以環境倒逼機制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嚴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項目投資審批等一系列產業經濟政策,通過綠色稅收、環境收費、差別價格等措施手段,充分發揮經濟杠桿的引導、調節、約束和限制作用,初步形成了以綠色產業、綠色產品、綠色消費為基礎的綠色經濟體系。
落實發展規劃,推動綠色發展轉型。實施了《廣西主體功能區規劃》、《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西江經濟帶發展總體規劃》等一系列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發展潛力來明確不同區域的功能定位,實行分類管理的產業政策和環境政策,引導各區域合理選擇發展方向,構建了經濟、社會、人口、生態等協調統籌發展的新格局。
創新體制機制,保障綠色發展轉型。探索建立了的新的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管理考評辦法,在珠江水源林的金秀瑤族自治縣、石漠化嚴重的忻城縣、資源枯竭的合山市,摒棄GDP、財政收入和工業化建設等指標,實行以生態恢復保護、環境治理、特色產業發展、城鎮化建設等為重點的政府績效考核,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綠色發展之路。
調整產業結構,加快綠色發展轉型。完善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實行嚴格的生態環境風險紅線控制,建立重污染企業退出機制,淘汰落后產能,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著力發展節能與環保、新能源、新材料、海洋等4大戰略性新興產業。
發展循環經濟,驅動綠色發展轉型。建設了甘蔗制糖、綜合產業園區等一批循環經濟示范工程,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和區域特點,積極推進資源綜合利用和清潔生產。廣西糖業綜合利用率達41%,為中國第1位,甘蔗制糖循環經濟模式成為了中國糖業循環經濟綜合利用的示范樣板;賀州華潤循環經濟產業示范區實現了水泥、發電、啤酒企業生產有機循環,主要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到100%。
實施節能減排,促進綠色發展轉型。采取縣縣建設污水處理設施、企業脫硫脫硝電價補助、實施重點領域重點行業污染治理等一系列綜合措施,嚴格控制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學需氧量和氨氮等污染物排放。2012年主要污染物減排完成國家下達的任務,14個設區市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98.7%,城市環境空氣優良天數達98.8%,達標率為100%。
良好的生態環境和自然稟賦是廣西最具魅力、最富競爭力、最持久的獨特資源和寶貴財富。自治區副主席藍天立在2013中國-東盟環境合作論壇上表示,廣西作為東盟的近鄰,作為中國與東盟合作的橋梁與窗口,愿意且期盼在區域內開展更加務實的環境交流合作。
第一,建立綠色環保項目合作平臺。在環境保護部的支持下,計劃投資11億元人民幣在廣西南寧設立環境保護平臺。通過這個平臺,廣西愿意與東盟國家開展,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與東盟各國分享經驗和技術。
第二,密切綠色環?;A合作。建立中國-東盟綠色交流機制,成立跨國環保專家組,定期或不定期,在節能減排,環境監測,海洋環境污染防止等方面開展課題研究與合作,共同攻克一批關鍵技術,并實現轉化運用。
第三,增進綠色環保管理經驗交流,建立中國-東盟環保保護信息交流機制。在雙邊和多邊國家政府的協調和指導下,開展廢物進出口監管及檢驗檢疫工作,交換相關信息,在節能減排,污染事故應急處置等方面開展經驗交流合作,加強廣西與東盟各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合作。在跨境生物廊道建設、生物檢測及保護野生動物等方面開展交流合作。
多年來,廣西重視與國內其他省市的環境科研和環境管理進行交流,進一步拓展國際間的環境交流與合作,通過交流學習推動廣西環境保護科技發展,提高環境科技創新能力。
2006年,廣西開始實施大湄公河次區域核心環境項目。項目區社會經濟調查、生物多樣性調查、廊道地區土地利用評估、生物多樣性保護廊道建設等取得有效進展。完成了對外交流的各項工作,拓寬環境保護國際合作的渠道。
2010年,自治區環保廳和貴州省環保廳雙方簽訂了《都柳江跨黔、桂省(區)界斷面水質聯合采樣監測方案》,決定聯合監測制度要設置科學合理、雙方資源支持、便于實施的聯合采樣監測方案;對監測結果,雙方要互認共享,為各自政府提供決策參考;簽署加強跨省流域污染防治工作合作協議,開展了跨省流域污染防治工作合作。
2012年3月,自治區環保廳與以色列駐廣州總領事進行了座談,就開展水污染防治技術交流與合作、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技術、人工濕地技術的應用等方面議題進行了交流和探討,進一步擴大了在水污染防治等方面的環保合作與交流,實現合作共贏。
2012年5月,由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和中國環境保護部清潔生產中心聯合舉辦的工業園區資源高效利用與清潔生產國際研討會在南寧舉行,自治區環保廳積極支持和參與到“資源高效利用與清潔生產”項目活動中,全面推行清潔生產,建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保護生態環境和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中國與東盟的環境合作從對話走向務實,從官方走向民間。推動環保產業走出去,不僅是產業和技術走出去,也要環境保護經驗、制度和理念輸出去;不僅依靠官方的援助,還應積極發揮民間和企業界的重要作用,引入市場機制,打造產學研體系。
東盟秘書處環境辦公室主任拉曼·勒楚馬蘭在會上發言,東盟成員國現在已經意識到必須要綠色轉型,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這一點在東盟社會文化共同藍圖、馬尼拉宣言中都得到體現。東盟的許多國家和亞洲國家希望能夠建立更多的政策以便實現產業低碳性的發展?!爸袊蜄|盟的環境合作行動計劃對未來中國和東盟有很好的指南,將為今后綠色轉型作出非常大的貢獻。”
泰國自然資源和環境部部長顧問皮塔亞·普卡曼在論壇上表示,綠色的轉型可以使東盟國家和中國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進一步加強合作,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減少污染、減少對自然資源的低效使用,促進綠色產業的發展。加強綠色轉型合作,不僅可為中國東盟的合作交流添加新的動力,也可為未來中國與東盟可持續發展提供更大的空間。
此外,銀行也會進一步考慮區域性的合作和投資,助力經濟實現綠色轉型。亞洲開發銀行東亞局副局長許延根表示,亞洲開發銀行將進一步考慮區域性的合作和國家的投資,比如跨境的水資源和空氣污染問題、生物多樣性保護問題。
中國與東盟國家同屬于發展中國家或新興工業化國家,在環境與發展領域面臨著許多共同的挑戰。老撾自然資源與環境部副部長阿克·圖拉姆表示,雙方“合作、學習、分享”有利于應對環境挑戰,同時使中國和東盟更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他希望各國增進綠色環保經驗交流,進一步加強在環境友好技術與產業、聯合政策研究等方面的合作。
柬埔寨環境部國務秘書、副部長尹金生表示,柬埔寨長期致力于和國際社會共同合作,特別是和東盟成員國進行合作,希望通過共同努力來提高能力,實施低排放的發展戰略,實現綠色發展;希望通過國家合作來推動東南亞地區的綠色經濟發展轉型。
圍繞區域綠色發展轉型政策與實踐,廣西大學副校長羅廷榮代表廣西專家組在論壇上致辭說,廣西和東盟國家陸地接壤、海洋交匯、河流互通,在環境與發展領域面臨許多共同挑戰?!皬V西大學中國-東盟研究院”立足于地緣和區位優勢、廣西大學綜合性交叉學科優勢而設立,著重研究中國-東盟雙邊貿易(CAFTA)、資源開發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等領域上的跨國合作問題,在國內乃至東盟國家有重要影響。
隨著中國與東盟國家合作關系的日益密切,合作的領域也在不斷拓寬,中國與東盟各國在環境保護領域上的合作也在快速發展。
南寧糖業股份有限公司是目前國內制糖行業最大的國有控股上市公司,主營機制糖、紙制品、蔗渣漿、酒精、復合肥等產品。生產總監陳思益介紹,該公司組建以來,注重發展循環經濟,投資20多億元建立起了甘蔗-制糖-酒精-復合肥和甘蔗-制糖-蔗渣-制漿-造紙兩條產業鏈,實現了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為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和保護社會環境作出了積極貢獻。
陳思益在會上表示,下一步南寧糖業將從符合國家、自治區產業政策的角度出發,圍繞蔗渣資源、廢糖蜜等制糖生產資源的綜合利用,進一步創新和延伸甘蔗制糖循環經濟產業鏈,多個方向尋求發展,促進企業制糖主業基礎不斷夯實,形成多個新興產業支撐主業良性發展的態勢,為建設美麗廣西貢獻力量。
廣西有色再生金屬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范翔提出再生有色金屬產業是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領域,也是發展戰略新興產業的重要支撐,大力發展再生有色金屬產業是推動有色工業“綠色”轉型的關鍵。該公司以發展循環經濟和戰略新興產業為方向,依托梧州進口再生資源加工園區和國家城市礦產示范基地,致力于發展再生金屬產業,力爭用5-8年時間,著力將公司打造成再生金屬冶煉及深加工的標桿企業,國家循環經濟的示范企業,與國家城市礦產示范基地一起把再生產業打造成為廣西新興的千億元經濟支柱產業。
不少與會代表認為,綠色經濟將成為中國以及東盟國家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在推動經濟發展綠色轉型的過程中,中國和東盟在污水治理、大氣污染控制、清潔生產技術以及新能源開發等方面有很大的合作空間。雙方應攜手應對環境挑戰,抓住發展機遇,通過推動節能環保產業的發展,搭建環保技術與產業交流平臺,鼓勵中國與東盟企業界和地方政府參與,推進中國-東盟環保產業合作,在綠色發展轉型中創造共贏局面。(韋夏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