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南寧9月5日電(記者張捷 程群熊紅明)泰國生產的各式護膚品包裝精美、綠色天然;印度尼西亞生產的汽車發動機潤滑油和機油,價廉物美;菲律賓生產的透明裝飾掛鐘表,簡約時尚。9月3日至6日,東盟10國的各種品牌商品齊聚中國—東盟博覽會,1294個東盟展位上,一批東盟特色商品吸引了不少采購商的目光。
連續3年作為中國—東盟博覽會專業觀眾的李力光說,僅從博覽會的東盟商品看,不少原本屬于“中國制造”的產品,現在都已成為“東盟制造”,并且售價更為便宜。
業內人士指出,由于中國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制造業呈現出“東南飛”的趨勢。一方面是原本投向中國的外資開始向東盟國家轉移;另一方面,中國東部地區制造業也出現向東盟國家轉移趨勢。
“從技術、產品輸出再到投資設廠,預計產業轉移東盟,三年內會有實質性進展。”中國RFID(射頻識別)產業聯盟理事蔣泰說,未來在物聯網應用中使用到的攝像頭、傳感器、電子標簽等實體設備,在東盟生產的可能性很大。
“東盟國家就像80、90年代的中國。”在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李光輝看來,制造業向東盟轉移,是在國內勞動力成本上升、環境壓力加大、人民幣升值等情況下,投資者尋求更大利潤空間的表現。
位于泰國曼谷郊區泰中羅勇工業園的負責人徐根羅列舉了企業轉移東盟的好處:一方面是促進企業國際化,通過在泰國生產、銷售,穩固市場,并利用泰國的東盟中心市場地位,輻射東盟其他國家;另一方面,泰國橡膠、木薯、海洋、農業資源可以合作開發利用,同時,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和土地成本減輕了企業綜合運營壓力。
除了勞動力、原材料資源、優惠的投資政策以及東盟自身市場等方面以外,通過東盟簽訂的眾多協議打入國際市場,規避國際關稅壁壘,是更多企業思考前往東盟的原因。
“東盟與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和印度等國簽訂了各項貿易協定。”李光輝說,借助原產地原則,中國的企業可以借道東盟打入歐美和其他國家市場,并避開這些國家對中國的關稅壁壘。
“比如越南紡織品的出口限額比起中國要松得多,尤其是老撾、柬埔寨、緬甸等國家,受到的限制更少。”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區域合作研究室研究員王玉主舉例說。
“制造業轉移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也是倒逼中國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和重新布局的機會。”銀河證券首席總裁顧問左小蕾說,低端制造業轉移東盟一方面可以將東部沿海地區的產能解放出來,進而升級到更高端、附加值更高的制造業之上,另一方面,也可以促進國內資本對實體經濟的關注。
王玉主說,“東盟制造”與“中國制造”能夠使雙方優勢得到發揮,柬埔寨、老撾、緬甸等發展勞動力密集型制造業,承接部分中國低端制造業轉移;和中國水平相近的國家則與中國進行水平分工。“中國與東盟制造業必將在合作中實現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