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為慶祝中國—東盟建立戰略伙伴關系10周年,中國—東盟特別外長會將在北京舉行。在世界經濟的重心轉向亞洲、中國—東盟關系穩步發展的背景下,打造其升級版的歷史性機遇就此水到渠成。
十年磨一劍。2003年,中國與東盟宣布建立“面向和平與繁榮的戰略伙伴關系”,強調雙方關系發展對本地區的和平、發展與合作具有戰略意義。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睦鄰友好、互利共贏貫穿這一關系的始終,取得的成果可圈可點。在應對金融危機以及后危機時代全球經濟疲軟等嚴峻挑戰時,中國—東盟戰略伙伴關系經受住了考驗,增強了韌性,使風景這邊獨好。不僅如此,還為下個10年雙邊關系的騰飛奠定了更堅實的基礎。
中國與東盟互為地緣戰略依托。雙方山水相連,毗鄰而居。正如中國外長王毅所說,中國在東盟與對話伙伴關系中創下多個歷史紀錄:第一個簽署《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第一個同東盟建立戰略伙伴關系,第一個同東盟建成了發展中國家間最大的自貿區。中國還是唯一每年同東盟舉辦博覽會的國家。雙方建立了12個部長級會議機制,在20多個領域開展互利合作。正是這些耀眼的“第一”,使中國在拓展東盟對外關系中扮演了重要的助推角色,促使其他國家紛至沓來。中國以實際行動支持東盟的共同體建設,支持東盟在東亞合作中的駕駛員地位。
中國與東盟互為發展機遇。中國已連續4年成為東盟最大貿易伙伴,東盟是中國的第三大貿易伙伴。2012年,雙方貿易額躍升到4001億美元,相互投資達到1000億美元。截至今年6月底,中國對東盟國家的直接投資累計近300億美元,加上中國廣闊的市場需求,大大促進了東盟的經濟增長。雙方人員往來達1500萬,去年互派留學生共17萬人。
中國與東盟的命運休戚與共。當前亞太地區局勢總體穩定,但安全形勢仍面臨不穩定因素,各種非傳統安全問題正影響地區環境、制約各國經濟發展、破壞民生安定。跨界性問題如環境污染、能源危機、公共衛生安全事件、海嘯、地震、颶風、洪水等重大災害層出不窮,迫切需各國攜手應對。
講合作求共贏是當今時代的主題。在斐然的成績和光明的未來面前,在日益緊密的利益紐帶和深化合作的基礎上,中國與東盟均在呼喚雙方關系的升級換代。為此,需要創新思維,妥善管控和處理分歧,化挑戰為機遇。
首先,需要進一步相互開放市場,調整產業結構,提升貨物和服務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打造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版。發揮地緣優勢和互補優勢,建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融資基金,解決互聯互通融資瓶頸,鞏固中國—東盟關系在地區經濟整合中的引領地位。同時,著力推動“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RCEP)自貿區的建立。
其次,加強海上合作,有效發揮中國—東盟海上合作基金的作用。近來,南海問題日益成為一個干擾因素。個別國家圖謀將其與中國的雙邊爭端放大為東盟與中國的爭端,這不利于東盟的團結,也不利于本地區的和平與穩定。今年初,中國和文萊就共同勘探和開采海上油氣資源達成共識,這可能成為破解南海爭端的一個有益嘗試。
第三,豐富和拓展中國與東盟在安全領域的合作,共同構建地區安全合作機制。當然,還應當堅持不懈地推進雙方的民間交往,充分發揮智庫與媒體在增進相互了解與溝通方面的特殊作用,為下一個10年雙方關系的提升,創造更加友好的輿論環境。
(阮宗澤 作者為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副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