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經濟
????屬外貿驅動型經濟,以電子、石油化工、金融、航運、服務業為主,高度依賴美、日、歐和周邊市場,外貿總額是GDP的四倍。經濟增長期高速增長,1960年至1984年間GDP年均增長9%。1997年受到亞洲金融危機沖擊,但并不嚴重。2001年受全球經濟放緩影響,經濟出現2%的負增長,陷入獨立之后最嚴重衰退。為刺激經濟發展,政府提出“打造新的新加坡”,努力向知識經濟轉型,并成立經濟重組委員會,全面檢討經濟發展政策,積極與世界主要經濟體商簽自由貿易協定。2004年,經濟出現恢復性高速增長,達8.4%。2005年,受國際油價高企、禽流感和恐怖主義威脅等不利因素影響,經濟增長略有下降,為6.4%。2006年,經濟再次實現高速發展,增長8.4%。2007年繼續保持良好態勢,增長7.8%。2008年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金融、貿易、制造、旅游等多個產業遭到沖擊,海峽時報指數創五年內新低,經濟增長為1.1%。新政府采取積極應對措施,加強金融市場監管,努力維護金融市場穩定,提升投資者信心并降低通脹率。2009年1月推出總值205億新元(約合145億美元)的振興配套計劃,并首次動用國家儲備金,力圖保障就業形勢、提升企業活力、維護社會穩定。2009年5月,政府成立經濟戰略委員會,為新加坡經濟在金融經濟危機后實現可持續、包容性發展提供戰略規劃和指導。2010年GDP預計增長7%至9%。
????國內生產總值(2009年):1840.3億美元。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2009年):36897美元。
????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2009年):-2%。
????貨幣:新加坡元(Singapore Dollar)。
????對美元匯率(2009年平均):1美元=1.4545新加坡元。
????通貨膨脹率(2009年):0.6%。
????失業率(2009年):3.0%。
????【資源】 自然資源匱乏。
????【工業】 主要包括制造業和建筑業。2009年產值624.9億新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3.6%。制造業產品主要包括電子產品、化學與化工產品、生物醫藥、精密機械、交通設備、石油產品、煉油等部門,世界第三大煉油中心。
????【農業】 用于農業生產的土地占國土總面積1%左右,產值占國民經濟不到0.1%,主要由園藝種植、家禽飼養、水產養殖和蔬菜種植等構成。絕大部分糧食、蔬菜從馬來西亞、中國、印度尼西亞和澳大利亞進口。2009年農業總產值1.08億新元。
????【服務業】 包括零售與批發貿易、飯店旅游、交通與電訊、金融服務、商業服務等,系經濟增長的龍頭。2009年產值1736億新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65.5%。
????【對外投資】推行“區域化經濟發展戰略”,大力向海外投資。截至2008年底,對外直接投資總額達2981億新元,主要集中在金融服務業和制造業。排名前五位的直接投資對象國(地區)為中國、英國、馬來西亞、香港和泰國。截至2010年3月,新加坡累計對華實際投資426.6億美元。兩國間重要合作項目有蘇州工業園區、天津生態城、無錫工業園和大連港集裝箱碼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