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1日,中國上海市世博園主題館展區,城市地球館。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城市地球館位于B片區主題館內,展示空間主要是兩條對稱的螺旋狀坡道,參觀者可以在其頂端俯瞰直徑達32米的巨型球冠。展館內設置“城市蔓延”、“危機之道”、“藍色星球”、“解決之道”、“我們只有一個地球”五個展區,分別講述城市的發展與過度發展造成的生態問題,展現了人類對城市及環境... 中新社發 許康平 攝
“一座工業城市與大片濕地、100多種鳥類和諧共存,這在中國北方是不多見的。”新加坡華商張露日前講述了她與上海世博會之間的“水故事”。
張露所描述的中國北方城市,是出現在世博會主題館“城市·地球館” 中的一個濕地生態城市展示案例——中國遼寧省鐵嶺市。
出生于北京的張露,依稀還記得從兒時起,中國北方城市氣候干燥、風沙增多的情形。出于對城市水環境的敏感,當上海世博會尚在籌備階段時,張露就以華商代表的身份,積極為新加坡館和“城市·地球館”有關水治理的展示內容建言獻策。“在我看來,水治理的成功是一座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根本,這也是上海世博會吸引我的最大看點,因為世博園里提供了各種有關水問題的解決之道。”張露坦言。
2009年,業余愛好文學創作的張露赴鐵嶺市采風,之后投資拍攝了新農村題材數字電影《喜臨門》,這部反映中國綠色生態農業和農村循環經濟的影片,就是以鐵嶺市的濕地風貌為背景。“我親身見證了中國北方城市如何利用天然濕地構建水循環系統,從而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我迫不及待地向世博會主題館的策展人推薦了鐵嶺的案例。”張露說。
因長期居住在新加坡,過去10多年間張露親歷了當地的水環境變遷。她說,鐵嶺案例吸引她的理由之一,是讓她聯想到新加坡多年來的治水艱辛。無論是生活用水的循環利用,還是海水淡化等,新加坡總是不斷嘗試。新加坡的水治理工程,還在向“更美好的城市生活”繼續邁進,就在今年年初,新加坡政府宣布出資8000萬元新幣,治理通往加冷河的小溪,將來自大自然的河泥回填至小溪的河床上,促進自然的水循環,而不再單純使用水泥砌成的河道。
張露認為,無論是新加坡,還是鐵嶺,都積累了不少水治理經驗,新加坡與中國城市之間的水環保技術及理念交流還有很大空間。在世博會期間,張露正努力為新中兩國間的民間交流搭建“水之橋”。
巧合的是,由張露擔任董事長的新加坡寶路集團,也是上海世博會的智能監控系統供應商之一,其工程團隊還為世博會部分場館提供了江水源熱泵(利用水循環調節室內溫度的環保設備)等機電控制技術。(許曉青 施雨岑)